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AI 给人看病,真的靠谱吗?

2025年01月15日 18:47:30    甘肃省委网信办

欢迎来到科普中国特别推出的寒假精品栏目“给孩子的高新科技课”!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最前沿的科技之一,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无人驾驶汽车,从 AI 绘画到机器学习,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本栏目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视频和文字给孩子讲述人工智能的原理、应用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快跟我们一起开启这场 AI 之旅吧!

在计算机、机器人诞生之后,它们在许多领域代替工人,在体力活和重复性的劳动上,解放出来很多劳动力。


人们也开始思考,既然计算机能够储存许许多多知识,那能不能让计算机进行一些脑力劳动呢?


从专家系统到 AI 医生:

医疗诊断的演变


早在 50 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AI 医生了。最早的 AI 医生,基于一种叫做“专家系统”的技术而建立。“专家系统”这个名字非常形象,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一个领域的专家。我们先回想一下专业的人类医生是怎样给我们看病的:


首先,医生一定拥有非常丰富的医学知识:什么叫肠胃炎,什么叫腰椎间盘突出,又该用什么样的药去治疗这些病,都记在医生的脑子里。


专家系统也是一样,人们会为专家系统搭建一个“知识库”,把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输入进去,这就成为了专家系统的基础。

但光知道这些知识还不够,人类医生还需要针对不同病人的情况给出具体的判断。


在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我们“体温有没有超过 38 度?”“有没有烧超过 3 天?”“有没有呼吸困难?”“化验指标里是不是有某某指标偏高?”这就是医生根据我们的病情和他脑海中的知识库,进行推理诊断。


专家系统也有一个具备这种推理分析功能的模块,叫做“推理机”。通过“知识库”和“推理机”,专家系统就可以给人类看病了。


在 1970 年代,人们基于专家系统,开发了一款叫 MYCIN 诊断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提出一系列问题,根据回答判断出患者被什么类型的细菌感染了,并且推荐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AI 在医疗领域的

突破与未来展望


同样在 1970 年代,一款叫做 INTERNIST-I 的系统诞生了,它的知识库里记录了 600 多种内科疾病的知识,人们希望它能够替代内科专家,进行诊断。


专家系统的想法确实很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遇到了麻烦。


首先,一个病人身上往往存在多种疾病。疾病的症状不同,化验指标可能存在相互干扰。这时候 INTERNIST-I 诊断的准确性,就会大大降低。


其次,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同样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会很不一样,而且病人在描述病情的时候,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经常含糊不清。人类医生可以跟患者深入交流,或者观察患者的神态表情做出判断,但专家系统做不到这一点。


此外,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和“推理机”里的知识和规则必须非常准确,交流过程中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专家系统就可能会给出错误的判断。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迭代特别快,专家系统自己又不能学习新的知识和规则,必须要专人手动调整,成本非常高昂。


为了技术的突破,人们逐渐开始利用大量的医疗数据训练 AI,让它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卷积神经网络兴起之后,AI 对图像识别的能力大大提升,人们才得以用 AI 来识别专业的医疗影像。今天,在一些恶性肿瘤的识别诊断上,AI 甚至比人类医生的识别准确率还要高。


人工智能除了看医学影像,还在药物研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某医药公司在研究药物的时候,就借助了 AI 的帮助,来预测利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出现的相互影响,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这也是目前 AI+Science 方向一个典型案例,可能会给医学、甚至整个科学领域,带来重大的变革。


在结合了海量的健康数据之后,AI 能够学习到人类的各项生理指标、基因和疾病之间的规律,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出疾病预测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预测性的医疗,能更好地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


虽然在目前看来,让 AI 替代经验丰富的人类医生还不太现实,但 AI 技术已经在医疗领域的诸多方面大放异彩。


相信在 AI 的帮助下,人类的健康水平也会比之前有更大的提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AI 给人看病,真的靠谱吗?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