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翟建军,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朱晓力,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张福林,共同介绍《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 刘晓文
发布人
省工信厅副厅长 黄宝荣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翟建军
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 朱晓力
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 张福林
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强工业,就是要立足省情实际和现有基础,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工业经济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带动全省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良性循环。”为坚定不移推进强工业行动,按照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实施强工业行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振兴实体经济,加快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更大决心加快产业升级”的决策部署,省工信厅牵头制定了《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2022—2025年期间强工业行动的方向、路径、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做了安排。下面,我就《实施方案》有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强工业行动实施的背景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对我省提出的“八个着力”中强调“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提出的“五点要求”中明确“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创新要素汇聚,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脉定向为甘肃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省委、省政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开出的对症良方,省委书记尹弘、省长任振鹤亲自谋划、亲自推进,全省上下形成合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实施强工业行动”进行了系统部署,“强工业”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奏响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2021年,全省工业增速8.9%、全国第17位,为10年来最快增速,两年平均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全国第10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0.8%,为9年来最快增速,全国第一位;规上工业实现利润两年平均增速45.4%,增速全国第6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12户,中小企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1.4%。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479.1亿元,同比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12.9%的两位数增长,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向好、稳步提质的发展态势,这些都为强工业行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强工业行动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实施方案》总体要求是: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主攻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增强产业活力和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从总量规模、发展质量、工业体系、市场主体四个维度实现“强”的突破:
一是总量规模进一步做大。“十四五”期间,工业增加值、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7%、15%、10%以上。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3%左右。
二是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增加到2600户;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10%、15%以上。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1.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5%。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5%、80%、60%。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三五”末下降13.5%、1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
三是工业体系更加完备。到2025年,形成沿黄河流域生态产业、河西走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陇东南能源化工产业等3个产业集聚带,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军民融合等7个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门经济开发区、庆阳西峰工业园区、嘉峪关工业园区、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临夏经济开发区、武威工业园区等13个百亿级园区。
四是市场主体更加壮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5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数量增加到7.5万户,其中工业企业增加到5万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到3000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到10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加到500户。
三、《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以做好“五量”文章为出发点,谋划了10方面重点任务:实施稳增长、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做大总量;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盘活存量;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行动,提高质量;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引入增量;实施强化园区承载能力、数字赋能、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增强能量。
1.稳增长行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和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通过加强能源要素安全保供、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重大项目投产见效、做大规上企业总量、发挥骨干企业“压舱石”作用、发挥重点市州支撑作用、加强改进经济运行调度、统筹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等措施,扎实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2.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或企业联盟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进行优化整合,主导构建产业生态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的供应链创新链。稳妥有序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上下游协同、具有产业生态控制力的制造业企业集团。培育单项冠军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能力和水平。
3.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全面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1+N+X”攻坚战,分行业做好产业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进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统筹推进高端产业发展和中低端产业升级,促进各产业门类合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调发展。
4.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行动。全面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每年组织实施300项左右“三化”改造项目,大力推进钢铁、有色、石化、煤炭、建材等传统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服务等升级方向,加快新技术新工业新材料新设备应用,补齐质量、管理、标准化、节能环保、安全等发展短板,加快建设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
5.实施“三提一攻关”数字赋能行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信息产业链标志性工程攻关,全面增强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用数据服务的能力。
6.“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升甘肃制造竞争力。
7.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行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新培育40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1-2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60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8.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着力推进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涉冶涉交涉建等重点行业绿电替代和重点领域碳减排,提升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制造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9.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行动。把全省6个国家级、40个省级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引领区、体制创新先行区和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支持园区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形成“差异化定位、错位式联动、互补型统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0.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引导企业家主动担使命扛责任,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加强优秀企业家和人才培育,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同时,为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按照“远谋近施、齐心协力、深挖潜力、加压推进”的原则,《实施方案》从上述10个方面配套制定了2022年行动计划,明确了2022年的量化目标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四、《实施方案》提出的保障措施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强工业”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方案分别从加强组织保障,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加强金融支撑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全生产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考核激励等8个方面提出了工作措施和要素保障。
下一步,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深入落实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总遵循,立足省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把彰显功能、促进转型、放大特色有机统筹起来,积极融入“一核三带”发展格局,按照稳住“大块头”、激活“中小微”、加快“挖增量”、着力“保要素”的要求,扎实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全力保障《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
同时,也希望新闻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关注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对《实施方案》及其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落实情况给予更多宣传报道。
记者问答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我省作为西部老工业基地,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传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请问在《实施方案》中针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方面,有哪些具体谋划和举措?
黄宝荣:
针对甘肃传统产业链条短、韧性弱等问题,《实施方案》着力强调坚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齐抓,在补齐补强产业链短板上下功夫,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导向,补出新功能、延出附加值,在改旧育新中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国民经济离不开、我省有基础的产业延链补链;充分释放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国家有需要我省有优势的产业的发展空间;打造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市场潜力大我省有条件的产业的集聚效应,做优做强电子信息等发展空间广我省有要素的产业。下面我就《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到2025年能达到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链情况作一介绍。
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链: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延炼补链,在庆阳建成千万吨级油气产能基础上加快石油和天然气大开发,三大炼厂、三大煤矿谋划一批减油增化、氢能和煤转化工产品项目,既提供汽柴油、特种油品、氢等能源产品,又生产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在兰州新区、玉门、白银银东加快布局精细化工,全省化工产品增加到3000种以上,石化和煤化工总产值2025年达到3000亿元。
有色冶金产业链:推进有色金属产业高端延伸,以优质钢材、镍钴锰和精品铜铝等为重点推进基础冶炼向精深加工跃升,从镍钴铜、铝、铅锌、稀土等500余种产品增加到铜杆、铜线、铜铝箔、特种铝材、特种铁合金等1000多种产品。全省有色冶金产业总产值到2025年达到3500亿元。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推进行业龙头企业从传统装备制造向风光电、氢能、核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转型。依托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优势,引进建设一批风光电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和配套企业。全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到2025年达到1000亿元。
电池新材料产业链:聚焦电池等新兴产业,优化布局、强化扶持。推动高档铜箔、碳负极材料、动力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前驱体、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支撑我省成为国家级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积极招商一批电池产业头部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我省布局电池模组及新能源车项目。电池新材料总产值到2025年达到11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链:抢抓东数西算机遇,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全国一体化算力庆阳枢纽节点,以兰州新区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和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中心两个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为示范,大力布局数据中心,建成5G基站4.5万个以上,到2025年全省网间流量平均速率提高到800Gbps以上,可支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集成电路以天水华天为骨干形成产业集群,其中华天电子产量2025年可增至1100亿只、产值增至300亿元以上。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到2025年达到10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进中国生物在兰州布局的兰生所20亿剂重组新冠疫苗项目达产销售,加快中生集团西北健康产业园、中农威特基因工程疫苗车间等重大项目投产达产;积极发展中药饮片加工、提取物、颗粒配方、优势中成药、中医药。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2025年达到1000亿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场提问
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产业聚集区,是实施“强工业行动”的主战场。请问《实施方案》对增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有什么推动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翟建军
翟建军:
园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口、招商引资主平台、产业集群培育重要空间,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明显的领航、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四强”行动和做好“五量”文章总体部署以来,强工业和强县域行动都把园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载体和关键抓手,明确提出了增强园区承载能力的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以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快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公共服务覆盖水平。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引导园区加快标准化厂房、企业孵化器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5G优先在国家级园区和规模较大的省级园区布局建设,有条件的园区要积极推进园区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行园区企业上云服务,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和发展能级。
二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工业发展导向,集中资源、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主攻主导产业。加快招大引强步伐,立足一个龙头企业,做强一个产业,支持开发区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一批“链主企业”。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上下游合作对接专业化协作水平,提高园区工业集中度和主导产业集聚度。优化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做强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化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开发区产业规模。培育形成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链条完善、综合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构建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园区发展格局。
三是引导园区做优服务。全面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园区的投资运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开发区营商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区域评估、代办服务、模拟审批、容缺受理等改革。加大要素供给保障,加强园区用地供给保障,持续开展园区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请问《实施方案》在支持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朱晓力
朱晓力: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首先建立健全“链长制”科技服务体系,靶向扶持“链主”企业,推动全省重点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融通创新。其次实施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科技型领军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第三支持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创新基地、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三五”末的1229家增加到2600家以上,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由“十三五”末的0.69%增长到1.5%。同时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领域组建20个左右的创新联合体。
二、围绕重要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在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新型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迭代更新,加速推进传统产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强新材料产业技术供给,培育壮大一批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强生物医药技术攻关,扶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坚行动,形成“风光水火氢”等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新格局。
三、提升转化效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构建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二是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制定科技成果评价实施细则,推行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成果评价机制。三是建设科技成果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四是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制定成果转化合规尽职免责负面清单。五是支持省外企业在甘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促进省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甘转移转化。
兰州晚报记者现场提问
省属企业是甘肃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压舱石”作用。请问在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张福林
张福林:
省国资国企把省委省政府“实施强工业行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融入改革发展工作全过程,重点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增效、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靶向发力,提出省属企业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净利润“倍增”,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年均增速8.5%以上、力争两位数增长等“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发挥“主力军”作用促进我省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
一是重塑传统产业优势,筑牢工业“硬脊梁”。依托省属企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有序扩大产能规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在产业发展上蓄势能,持续做好省属企业“十四五”规划储备项目的滚动实施,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0%以上。金川集团谋划实施总投资540亿元的“十四五”产业类项目,加速推进10万吨电池级硫酸镍、10万吨三元前驱体、20万吨磷酸铁锂、5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等一批动力电池材料项目,加快打造西北最大的动力电池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坚持在“三化”改造上求实效,紧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层次,“十四五”时期省属企业“三化”改造项目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15%。酒钢集团“十四五”时期将投资4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钢铁、铝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拓展汽车用钢、能源用钢、精品不锈钢等高新科技领域应用,推进钢铁、铝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坚持在链条锻造上打头阵,12户省属链主企业将按照“1张图谱、5张清单”管理模式(即1条产业链制定1个方案、绘制1张图谱、建立配套企业、技术攻关、行业对标、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补短板5个清单),着力推进22条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行业对标、技术攻关、产业协作和关键环节补短板等工作,重点推进的90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十四五”计划投资590亿元,2022年预计投资100亿元以上。坚持在保市场主体上出真招,出台稳定省属企业经济运行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了促进稳岗就业、及时足额支付账款、落实减免房租政策等7个方面26条“稳增长”“保主体”的落实举措,加强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增强我省经济发展韧性。
二是深挖新兴产业潜能,培育工业“增长点”。省政府国资委制定了《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1”行动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向新材料、新能源及配套产业、煤基、文旅、医药制药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聚集,提升6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层次和质量水平。力争到2025年,特色优势产业新增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利润100亿元以上。紧盯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新材料产量565万吨、产值1800亿元和新增新能源装机1200万千瓦以上的“倍增”目标。依托先天资源优势,发展医药、文旅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省属医药、文旅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00亿元和80亿元。围绕保供稳产、绿色安全,发展农产品加工、煤基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统销率80%,“三品一标”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达到90%;煤基产业投资达到360亿元以上,实现煤炭产能、煤基产业产值、利税“翻番”。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打造工业“强引擎”。不断强化省属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大企业多元化研发投入,2021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8%,特别是科技集团和电气集团分别达到5.12%和4.1%,达到全国国有企业中上水平。省属企业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多元互补的研发投入体系,确保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不低于10%,2022年研发强度达到2.5%,“十四五”末达到3%。加强高品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金川集团“镍钴资源综合利用”、电气集团“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和重组工作。在现有238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基础上,通过并购技术研发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打造更多优质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省属企业35项“卡脖子”技术和99项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利用好省属企业牵头组建的镍钴资源高效利用、钢铁新材料、能源装备、绿色智慧交通等4个创新联合体,攻关一批具有前瞻性、关键性、战略性的科技成果。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科改示范行动”,不断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省属骨干企业每年至少落地转化1个重大科技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省国资国企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字当头、进字加力、保字托底、干字提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国企改革“三个明显成效”助力“强工业”行动,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加坚强的国资国企力量。
来源:甘肃发布